2025年8月食品餐饮行业敏感舆情事件榜
苗建信息食品安全舆情监测中心发布的《2025年8月份中国食品餐饮行业主要舆情事件监测报告》显示,“百果园董事长教育消费者言论引争议” “河南一面店3女带4孩多次免费续面遭拒” “麦当劳招募退休人员引热议”等事件是本月舆情热度最高的三大事件。
非法添加问题频发:漳州锅边糊店故意使用违禁药物制作食品,此类行为性质恶劣且日益“猖獗”。
加工操作规范全面失守:蜜雪冰城未开封奶茶中出现蟑螂、江苏餐馆用空调冷凝水泡发粉丝,反映出餐饮卫生管理与员工操作意识的严重缺失。
消费者对“健康标签” “成分表”与宣传是否相符愈发敏感:食品成分检测日益成为公众关切的焦点,背后反映出消费者“健康化”诉求的持续升温和认知升级。各项成分指标,不再仅是检测数据,而逐渐演变为触发广泛质疑的舆情导火索。
企业价值观与消费者关系:高管言论与员工行为成为“舆情引爆点”。(百果园董事长“教育消费者”言论、海底捞员工对顾客“开黄腔”、星巴克顾客辱骂店员)
企业经营与行业趋势:业绩下滑与渠道变革引发关注。(康师傅、洽洽食品业绩大幅下滑;娃哈哈“砍掉”中小经销商、娃哈哈天猫旗舰店更名引猜测)
品牌管理与知识产权:山寨与抄袭损害品牌信誉。(茶颜悦色联名手账本、“蜜雪冰橙”山寨门店)。
2025年8月8日,百果园集团董事长余惠勇在其个人抖音账号发布视频回应“水果太贵”质疑,表示“百果园多年来走在教育消费者成熟的路上,不会迎合消费者”,并称商业模式大体分两种“要么利用消费者无知,要么教育消费者成熟”。该言论片段被截取传播后,迅速引发公众强烈不满。
百果园此次舆情危机,核心在于高管在敏感民生话题上发表了措辞严重失当、极易引发公众反感的言论,且言论片段在社交媒体上被迅速标签化传播。企业后续的辩解式回应未能提供有力证据和展现足够诚意,导致危机深化。
8月8日 17时,抖音账号“百果于慧勇”发布视频“百果园水果太贵?董事长亲自回应!”,就水果价格高昂的质疑作出回应。
8月10日 17时,百果园相关负责人答复上海证券报记者称,该短视频有意截取了董事长发言最具争议的部分制造对立,“完整的内容有前因后果,并非文中断章取义”。
8月10日 20时,百果园客服回应现代快报记者表示,公司有留意到网上流传的视频,该视频存在误解,内部人员正在沟通处理中,后续可以留意官方公众号信息。
8月11日晚,钟薛高创始人在直播中谈论此事件,表示“不希望再有任何企业成为第二个钟薛高”“相信余惠勇没任何恶意”。
短视频正在重构舆情传播逻辑:企业高管的公开言论极易被剪辑、放大、标签化传播,高管发言必须假设自己说的每一句话都可能成为独立的新闻标题或热搜话题。
理性消费时代下,高端叙事逐渐不被迎合:在“价格刺客”舆情被频繁曝光的当下,百果园试图打造的“高端叙事”显得愈发苍白。
“否定语法”是公共传播的最大忌:百果园高管发言中“不了解,非常少,不迎合,不知情,无从选择”的“教训”用词直接引发了公众的反感。
长期积累的信任危机:此次舆情更像是对于品牌积蓄已久的不满情绪的集中释放,暴露其存在长期积累的信任危机。
更多详细内容,请查看:『舆情观察』百果园董事长“教育消费者”引争议,企业如何避免“高管危机”反噬?
8月13日,一段“女子带五孩点一碗面多次免费续面”视频在网络上传播。视频中,面店老板指责一位女顾客续两次面不够,转头在平台给他打差评。此事引发网友关注讨论。
8月14日下午,记者联系到涉事餐馆老板霍先生。霍先生认为依据其“一人一碗面,免费续面管饱”的规则(强调仅适用于点单人吃饱),认为顾客行为(一碗面供多人分享并多次续面)超出了规则本意,予以拒绝。顾客随后给出差评,双方争执并报警,目前调解未果。
8月15日,记者从霍先生处了解到,目前双方已经达成和解,顾客已将平台上的差评删除。霍先生表示“我发布的视频给孩子造成了影响,我表示抱歉。”由于此次争议,霍先生决定调整“免费续面”政策,未来带孩子的顾客如需加面,需单独付费购买,不再适用原有的免费续面规则。
8月16日,霍先生在视频中 “阴阳”7名顾客为 “七匹狼”,再次引发舆论争议。
8月18日晚间,多名网友涌进服装品牌“七匹狼”的直播间,让“七匹狼”起诉面馆老板,并称“不起诉不买衣服”,客服呼吁网友保持理性。
该事件是一起由商业规则理解分歧引发的纠纷,因当事人不当处置导致事件二次发酵,舆论升级。
初期舆论虽褒贬不一,但多数声音同情商家,批评顾客“贪小便宜”“滥用规则”。
转折点出现在商家将七名顾客称为“七匹狼”,致使舆论彻底反转,商家被批“刻薄”“计较”“阴阳怪气”。七匹狼品牌也无辜受到牵连。
“免费续面”“小菜免费”等是餐饮业常见营销手段,能有效吸引客流。但此事暴露出其潜在风险,模糊的规则等于没有规则,一旦发生分歧,商家必将陷入被动。行业应引以为戒,所有促销政策都应做到条款清晰、逻辑闭环、执行到位。
这本是一起可通过友好沟通解决的普通纠纷,却因双方——尤其是商家的情绪化操作,演变成一场多方皆输的舆情事件。
在流量时代,每位经营者都既是生意人,也是潜在的“公众人物”,一言一行都被置于显微镜下。具备基本的舆情素养和情绪管理能力,已成为企业主的必修课。
8月下旬,网友发现良品铺子电商广告中存在常识性错误,花生被画成在树上结果,引发广泛质疑。该广告图片中花生成串挂于树枝,另一张则出现类似玉米地的背景及收割机收花生的不合常理画面,遭众多网友批评。
8月28日,良品铺子正式致歉,承认因工作疏忽错误使用AI生成图片,已全面核查产品宣传材料,并将升级审核机制与管理流程,杜绝此类问题再次发生。
这是一起典型的人工智能技术使用不当引发的品牌信任危机与公关危机。事件核心并非产品质量问题,而是品牌专业形象、内部管理流程的缺失,触及了公众对品牌“基本诚意”的认知底线。综合来看,此次事件虽未直接涉及食品安全红线,但对品牌“可信度”、“专业性”造成了显著损伤,并引发了公众对于AI生成内容合规性、真实性审核的讨论。
《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自2025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企业必须主动、清晰、规范地标识AI生成内容,否则将面临巨大的诚信危机和法律风险,对品牌声誉造成致命打击。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